近幾年,伴隨數字、科技技術的不斷更迭,沉浸式文旅業越來越火熱,無論是主題公園、旅游景區、特色小鎮、文旅演藝、商業綜合體、商業空間,幾乎覆蓋文旅新興消費的所用領域,沉浸式可謂來勢洶洶,重新定義了游客的感官體驗。那么文旅項目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值得我們深思。
《夜游錦江》
一、起源:萬物皆可沉浸式,沉浸式并非新鮮事物
沉浸式娛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萌芽,發展歷程基本圍繞技術發展和場景延伸兩條主線不斷推進,在技術方面,XR技術普及和創新為沉浸式娛樂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場景和產品端,1955年迪士尼全球第一個主題公園落地標志著線下沉浸式實景娛樂的出現,將童話照進現實,按照電影中虛擬世界打造的主題樂園。
我國沉浸式體驗從2013年的沉浸式演藝《又見平遙》開始,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沉浸式文旅產業最為發達的市場之一。
整體來看,沉浸式體驗產品日趨多元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具有互動感、私密感、體驗感、敘事感、參與性等眾多發展特點。
二、依托:沉浸式體驗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1、消費需求的改變。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需求漸趨多元,消費者愈發追求品質、注重文旅活動的新鮮感、體驗感、互動性,沉侵式文旅最大的特點是發揮了游客的主觀能動性,在任務的驅使下探索學習,了解到關于場景和景點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因此體驗經濟應運而生。長遠來看,沉浸式體驗項目仍有迭代升級的空間,尤其要在加強故事情節設計、優化體驗上下功夫,力求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旅游服務。
2、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有一個加速迭代的特征。進入新世紀以后,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以VR、AR為代表的虛擬現實技術、光影技術、數字技術等技術,同時結合文化IP,打造出沉浸式環境,使沉浸式娛樂產品營造的交互感、場景感、代入感更強,克服了傳統娛樂產品中的環境限制。同時,讓置身其中的人與文化作品發生互動,甚至參與作品的創作,體驗到感官震撼和思維認同。
3、利好政策推動。為推動沉浸式娛樂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像河南的洛陽甚至還專門出臺了促進沉浸式文旅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這說明了政府層面對沉浸式文旅的重視。依托于政策方向,有利于推動沉浸式文旅的快速發展。
4、文旅目的地升級發展。對于文旅景區,在“去門票”的趨勢下,消費內容和體驗性產品至關重要,引入沉浸式娛樂產品成為有效的發展路徑。
三、借鑒:熱門沉浸式文旅的代表
1、沉浸式展覽展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創新展陳形式,感受文化之旅。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重塑大型沉浸式古代場景,從接觸歷史到深入歷史,從時間、空間、人文、自然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地了解大運河沿岸的四季自然風物,和其作為中國古代經濟大動脈的非凡意義。
“運河上的舟楫”及“河之戀”這兩大展覽時都應用了互動屏、360°環幕輔以AR增強場景現實感等數字技術方法。其中,“運河上的舟楫”采用了虛實結合的展示方式,從“縮”和“放”這兩個不同維度來打造別樣體驗。舟楫展品展示參觀坡道如河流般蜿蜒曲折,各類舟楫位列兩旁,利用圖文、模型、觸摸屏與AR互動裝置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運河上的千帆白舸,游客可以通過與AR顯示屏互動,將運河的動態場景進行眼前再現,進一步了解運河舟楫的船體設計優勢。
展廳還1:1復原了一艘20米長的沙飛船,游客穿過一道神秘走廊就能直達沙飛船內,如同經歷時空穿梭,一恍惚就已經置身于畫卷中。在沙飛船內部設置諸如“熱氣騰騰”的運河飲宴、韻味濃郁的民間曲藝等媒體互動投影,還安插平衡舵操作桿、運河地圖互動卷軸等裝置,增強游客的觀覽體驗。古船在運河開起來,讓游客回到那段歷史,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
“河之戀”展覽分成“水”“運”“詩”“畫”四個篇章,整個展廳被打造成一個540°全沉浸式、全媒體互動影院,頂部懸掛有半透明古代涼亭輪廓造型裝置,河水從四面八方傾注而下,匯入游客腳下,與360°巨型環幕、地面互動投影共同營造幻象空間,各處的河水從四周蔓延到觀眾腳下,一圈圈水波隨著觀眾的腳步蕩漾開來。
2、沉浸式演藝-尋夢牡丹亭
創新觀演模式,注重視聽體驗。由于沉浸式演藝徹底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墻”,因此演藝環境往往不再是傳統的劇場和鏡框式舞臺。各種形式的沉浸式演藝,都非常重視空間氣氛的營造。
《尋夢牡丹亭》是江西省和撫州市打造的文旅重點項目。“以文化為基、以科技賦能”,該項目結合全息數字影像技術、巨型圓環裝置投影等創新設計沉浸交互表演場景。擷取游園驚夢、魂游尋夢、三生圓夢三折進行“行進式”演出,劇情圍繞杜麗娘和柳夢梅、尋夢人和“湯顯祖”兩條主線脈絡,再現和詮釋這段文學史上跨越生死的浪漫主義愛情杰作。
溫柔婉折的水磨調,就像在翠茂的園林流淌而來的。悠悠的流水劃開兩岸,戲中人在對岸,觀戲人在這邊;這邊是琴,那邊是簫;岸上的景,水中的倒影……隱喻著生死相隔的戀人,又象征著真實與虛妄、現實與夢境。這是屬于撫州的夢,這里有湯翁的過去,亦有他想象中的水榭樓臺。
演出用以簡馭繁、抽象寫意的美學手法,讓游客獲得真善美的極致浪漫體驗,更加堅信愛情之美,體味生命之重。
3、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長安十二時辰
立體化主題IP,打造街區辨識度。IP是主題街區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和依賴于地產發家的主題街區不同,擁有IP,擁有文化內涵,在商業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為品牌賦予和年輕人同步的價值觀和生命力,才是主題街區未來發展出路所在。
作為全國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其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主題,融合影視IP、唐文化、陜西文化、古建筑、線下沉浸體驗和數字化旅游等多元化內容,用影視IP為文旅賦能,用內容為城市場景賦能,升級西安唐文化體驗,讓游客“一秒入唐”。
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微縮長安、情景演藝、文化盛宴、唐風雅集、唐食嗨吃、換裝推本、等六大沉浸場為核心,讓游客“觀一場唐風唐藝、聽一段唐音唐樂、演一出唐人唐劇、品一口唐食唐味、玩一回唐俗唐趣、購一次唐物唐禮”,游客步入其中仿佛進行一場穿越之旅中,從觀看者變為體驗者,領略大唐繁華。
從進入大門的那一刻,頃刻便進入唐朝時空,宛如穿越至1500年前的長安。鼓聲陣陣、市旗招展,大唐開市的場景撲面而來。戲館、踏歌臺、樂游園等唐風建筑,杏仁酪、上元油錘、五香飲等長安飲食,投壺、雙陸、儺戲等唐風娛樂活動……在這里,游客可以全方位、全體驗、全身心、沉浸深度地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唐朝之旅。
4、沉浸式街區-北京國際光影藝術季“萬物共生”
戶外光影藝術,科技沉浸空間。《萬物共生》以技術融合和文化創意為支撐,通過豐富的科技手段外化人文價值,全方位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使之忘我地進入預先設計的情境中。2023年,展區首次應用了曲面激光技術,將單點激光光源顯示變成全角度的激光面顯示;基于多視點裸眼3D立體視頻技術,創作結構最復雜的多層次多視角裸眼3D視覺效果,并聯動特定舞美裝置,打造視覺奇幻盛宴。
“萬物共生”內容創作立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運用海洋、森林、花界、大地、萬象等不同元素內容,創作十五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作品。依托城市公園獨特的自然景觀,在原有自然形態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將光影藝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萬物之門、源啟、萌芽、衍生、霧影、花海、光林、盛放、潤物、星河、Touch、漫游、銳變、萬物之塔、共生十五個相互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作品,每處創作都保留場地原始風貌,追求自然形態與數字科技完美結合,結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當下科技熱點,探尋生命、能量、數字孿生間的哲學意味,讓觀眾見識一種全新的“數字生態藝術”。
四、出圈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具備的特點
《不眠之夜》
1、內容為王。從《不眠之夜》、《知音號》到“又見”系列,內容才這些沉浸式演藝的核心競爭力,當下的游客,對體驗感、故事性、游戲性、藝術感等元素非常感興趣,通過文化內涵、創意表現、技術加持,才能讓游客進入到故事之中,充分調動游客多維感官,與游客產生情感鏈接。
《知音號》
2、創新賦能。包括形式創新、技術創新、商業創新。在形式創新上,以沉浸式演藝為例,就是讓觀眾真正成為“戲中人”,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在技術創新上,充分應用互動投影、5GAR/VR、全息、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巧妙將文化、科技、藝術與故事等融于一體。 在商業創新上,大多數沉浸式文旅項目都屬于“商業產品”,在保持自己調性的前提下,甚至是放大特點優勢之下,與其他產業巧妙地融合,提升經濟效益。
沉浸式文旅項目,不僅需要優質的口碑,同樣也要實現商業價值,一個項目的成功是綜合因素的疊加,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受眾客群等同樣也息息相關。
五、如何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呢?
1、是圍繞主題或IP進行故事構建。
2、提煉IP核心價值并轉換為沉浸式體驗。
3、用感觀疊加的沉浸式敘事方法來驅動游客的探索歷程。
4、應用沉浸技術與智能環境創造出一個超現實的幻境。
5、提升商業主題化與消費場景化的運營能力。
六、突破:推動沉浸式文旅產業邁向新高度?
1、不能完全依靠絢麗場景。要立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以內容為首的沉浸式表達,發揮數字創意、情感共鳴、互動體驗等多維度合作,才能進一步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打造沉浸式文旅精品項目。
2、不能局限單一化內容。沉浸式文旅的核心是交互體驗,把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通過信息技術和內容創意的深度融合,創造出高價值體驗經歷。
3、不能低估“交互感”體驗。沉浸式文旅并非一味追求特效,對游客的視覺聽覺進行“立體轟炸”,優質的沉浸式文旅在互動性上要不斷探索新方式,是最不能忽視的環節。
熱門的沉浸式體驗文旅項目打造,要有主題開發的創意思維,整體的沉浸式體驗和內容策劃,更離不開燈光設計的添彩,上筑照明設計是一家專注文旅燈光設計的深圳照明設計公司,具備創意燈光設計及落地效果把控能力,如有項目合作需求請撥打業務熱線0755-82112561。